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书展花絮 >
新闻

方言传递的是文化认同 “80后”成方言传承主力

2013-08-17 09:25|来源:长江日报|刘岚|
“为什么两个操同样方言的人见面,会格外高兴?因为语言帮助彼此实现了一种身份认同、文化认同,进而产生一种安全感。”15日,易中天在上海书展谈到中国文明的传承时,如此阐释方言的功能。
 
去年底,两位来自南京的普通女人登上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用南京方言唱了一段RAP,引发了关注。全国观众由此知道,因为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说自己的方言,我国正在建立“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资源库”,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是试点省份,其70个地区的方言将被存档保护起来。能说出标准方言、进入数据库的那些人,被称为“方言发音人”,是一项非常光荣的事情。

    据各地的报道,目前浙江、辽宁、广西、云南等地也都在自发寻找“方言发音人”。为确保方言的纯正性,各地征召方言“发音人”的条件很严格,比如“要求必须本人在当地生活4年以上、3代都是本地人”等。不过据透露,各地寻找“方言发音人”时,由于多年推广普通话,能说一口标准方言的孩子难寻。
 
国家语委在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时,曾透露“官方”保护方言的初衷是——“从保护民族文化、民族记忆和民族历史的角度来认识语言和方言的保存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不过,在具体推动方言“从娃娃抓起”这一课题时,眼下民间力量似乎更为有力。特别是上海的“80后”可谓走在了全国前列。他们成立了吴语学会和吴语上海话正字正音推广委员会,专门推广保护方言和为上海话正音正字。在吴语学会建立的沪语教学频道链接上,孩子们可以找到吴语学会开发的网络吴语小词典,搜索到某个字的吴语发音。除了上海话,苏州、宁波、绍兴、无锡、常州、江阴、温州等吴语地区的方言也能找到。
 
年轻的上海电台主持人朱贞淼说:“网上现在对是否要保护方言的争论已经比较少了,以前会有一些外地来沪的人群不明就里,觉得要推广上海话就是歧视他们,所以大声反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解释、讨论和自然发酵,‘新上海人’也能理解了,而且他们本身自己的母语方言也存在保护问题。”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