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逛上海书展,跟着三个聚光点

2016-08-20 11:23|来源:上海书展|王一|


 
        2016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成为一年一度读书人的节日,大量图书选择在上海书展发布、展示,同时还有700多场阅读推介和交流活动。从这些新书与活动中,我们梳理出三个聚光点,或能描摹此届书展风采之一二。
  
 
聚光点之一   鲁迅
 
        鲁迅作品不但已成为时代文学经典,而且在同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读物中又占据了一个制高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时间段里,有一定创作业绩的作家多达6000余人,他们出版的各类作品至少有13500余种。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时期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原创性的作家,首推鲁迅。
在鲁迅逝世80周年之际,纪念鲁迅的活动、推出有关鲁迅的书成为上海书展重头戏。
 

 
《房向东鲁迅研究文集》
房向东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其中,《房向东鲁迅研究文集》已经在上海书展亮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如此介绍此套丛书———“这是献在鲁迅坟前的一束鲜花。”
 
       “房向东鲁迅研究文集”共六册,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房向东出版了多部鲁迅研究专著,该文集是其鲁迅研究的集大成。全集采用随笔、散文和杂文等方式,具有相当的可读性,是鲁迅研究大众化、学术研究通俗化的典范。
 
        钱理群评价此书,“读者看了下了很大功夫写成的这些专著,不仅可以了解当年的历史,更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称赞房向东的书“旗帜鲜明,毫不吞吞吐吐”,“是不平则鸣之作”,是“血性文章”。文学评论家王彬彬将房著看作是“学院之外的学术”,“有着学院研究者无法替代的价值”。
 
 


《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
张梦阳 王锡荣 郜元宝 著
华文出版社、上海中版图书公司
 
        同样在上海书展亮相的还有长篇传记文学《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梦阳,在多年研究鲁迅的学术基础上,融合自己对于鲁迅的深切心灵感悟,历时多载,完成了这部百万字传记,全景式地再现了鲁迅和他那个时代,既是鲁迅这位伟大作家的心灵史,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
 
        全书分为《会稽耻》《野草梦》《怀霜夜》三部曲。《会稽耻》以绍兴鲁迅青少年时代从小康到没落的坎坷经历为主线,重在刻画青年鲁迅的精神成长,重在突出“绍味”。《野草梦》以北京鲁迅中年写作《野草》《彷徨》时期与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许广平爱情的纠葛为主线,展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与文人心态,重在突出“京味”。《怀霜夜》以上海鲁迅晚年与瞿秋白等人的友情为主线,展现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历史画面和围绕在鲁迅身边的各色人物的社会众生相,以及当时革命者复杂的内心世界,重在突出“海味”。“三味”比较全面、系统、真切地展现了鲁迅的全人、思想、著作及其产生的历史环境和周围人物的面目、心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近于真相”的鲁迅。
 
 
聚光点之二   上海
 
        你曾在一座城市深度行走过吗?无论是以过客或是住客的身份,我们总是畅想在遥远的城市独自行走,轻触历史与文化的纹路。
 
        在上海,有一些人已开始这样的行走,他们用文字、影像记录下城市的N种面貌,聚成了这样一套书系———《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王澍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上海杂货铺》《上海教堂建筑地图》《上海高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
 


《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
姜庆共 席闻雷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石库门里弄,许多老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却不一定真能对它了解至深,《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带你漫步石库门里弄民居,体验石库门市井生活,记录石库门建筑风貌。

        你可能听到过邬达克这个名字,他是一位在上海铸造了传奇的外国建筑师,从1918年末来到上海,直到1947年初离开这座城市,他在上海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其中25个项目先后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邬达克在上海的作品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分布之广、质量之高,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记录了邬达克的传奇,也是上海都市文化的传奇。
 
        对城市变迁的记录者而言,上海高度的变化是一种有温度的记忆。从小时候在屋顶上看人民广场的烟花,到如今老房子的居民常常投诉被高楼遮挡了阳光,高度的变化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上海高度》通过10位摄影师的20余幅作品,为观众呈现上海城市成长中各个时代的最高建筑,以及当时的城市风貌。
 
        虽然高度仅仅是这座城市成长的一个维度,但在这一视角的记录中,我们再一次认识了不断发展的上海。《上海高度》带领读者从唐经幢、龙华塔、石库门至国际饭店、东方明珠电视塔到上海中心,历数上海这片土地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轨迹,回望一点一点“长高”的上海。
了解上海,不光要在城市中行走,还要体会上海的文化、上海的记忆,上海书展也成为了了解上海文化最好的窗口。
 

 
《海派木偶戏》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昨晚,《海派木偶戏》在上海书展举办了新书发表及表演活动,引得现场的读者纷纷驻足。

        何谓海派木偶戏?它是如何形成的,其最重要的特征又是哪些呢?
 
        众所周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定义“海派”和“海派文化”的关键词。同样,这也是海派木偶戏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基因。上海木偶剧团继承了中国各类传统木偶的特点,发展了海派木偶艺术。在表演手段上以杖头木偶为基础,又创造出许多新的木偶品种。《海派木偶戏》对海派木偶戏的历史、现状、传承人、演出技艺、代表作品等作了全面介绍。
在书展的一个角落,你会发现上海话成了这里的主角。
 
        连续几年,上海书展都少不了上海大学出版社有关“上海方言”类图书的签售活动,今年也不例外,钱乃荣、李天纲、王汝刚等多位重量级嘉宾也纷纷到场助阵。
 

 
《上海方言词汇集》
[英]艾约瑟 编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最早从2000年开始出版《自学上海话》,到如今的《上海方言词汇集》,通过“挖掘出一个点,拓展为一个面,塑造成一个体”的策略,逐步形成了涵盖多个年龄段的实用图书、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读物、专业深度的学术专著的格局。
 
        通过新书《上海日记》,你也能了解新上海人的心路历程。《上海日记》是作家叶辛近年来精心打造的又一部创新力作。与其过去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创作重心转移至改革开放以后,千百万涌入大中城市的外来移民、新都市人,着重描写了一个从贵州偏远山区来上海求学的大学生全小良,怎样由一个农家子弟努力融入上海大都市生活的故事。小说人物命运一波三折,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当代新上海人丰富多彩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困惑烦恼,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聚光点之三   教育
 
        每件事、每个现象都事出有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也必然有它的理由。从绘本《遇见美好》中,我们或可找出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
 

 
《遇见美好》
[德]克尼斯特 等 著
[法]伊芙·塔勒 等 绘
杨玲玲、彭懿 译
中信出版社
 
        《遇见美好》在德国是一套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书中故事都是每个孩子熟悉的日常,每个场景中,都会出现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遇到不受欢迎的小伙伴,该远离还是接纳?当我的热情遇到别人的冷漠,还要坚持吗?我要坚信朋友的承诺吗?
 
        如果去德国,你会发现,在机场候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还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头。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书店里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德国不主张“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因为,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上海书展也流露出对于教育的关注。
 
        人类社会发展数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教育家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给人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名著名篇以及教育箴言。这些教育箴言不仅闪烁着他们的教育智慧,而且凸显出他们的教育精神。在西方,最早的箴言集当推古代罗马帝国时期传记作家、教育家普鲁塔克的《格言》,此书被历代的人们诵读。
 
        在上海书展上呈现的《世界教育箴言———100位中外教育家的智慧感悟》,汇集了从古今中外教育家中选取的100位教育家智慧感悟的结晶,更是他们教育人生的心声,教育实践的反思以及教育人格的展现。细细品味这些教育箴言,不难发现,它们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有的富有哲理、有的新颖独特、有的寓意精深、有的敏锐尖刻、有的风趣幽默……

        人们常说,孩子若没有得到正确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成长无疑是一种灾难;假若再碰上不良的学校教育,那无疑是一种双重灾难,这双重灾难极有可能扼杀他一生的善与幸福。
 

 
《没有不学习的孩子,只有不懂爱的教育》
周晓理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没有不学习的孩子,只有不懂爱的教育》是一本勇敢的书。对于很多大家习以为常实则无情扼杀孩子获得真正幸福的教育习惯和方法,作者毫不留情面地予以批判和驳斥,呼唤真正爱的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改变,改变固有的思维,改变深以为然的习惯,给予孩子真正的爱,阅读此书的读者跨出的每一小步,都是整个社会幸福进程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作者呼吁:不管你是父母,是老师,抑或是将来要做父母,请记得:去爱孩子,更笃定、更慈善、更无所保留地去爱孩子,真正地去爱孩子。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