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传递阅读的力量,两年后回归的上海书展唤醒读者热情

2022-11-25 09:38|来源:第一财经|作者:彭晓玲|
对每位参展人和读者来说,今年书展尤为特别,是因疫情推迟举行两年后的一次回归。
11月22日晚上9点,送走最后一位读者石炜昕,为期5天的上海书展就落幕了。上海书展已经举办18年、成为上海市民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每位参展人和读者来说,今年书展尤为特别,是因疫情推迟举行两年后的一次回归。
 
重新热闹起来的上海展览中心,也在5天展期里迎来近120家出版发行机构,他们带来约20000种图书,其中有5000种新书、500种主题图书,以及近百场线上线下活动。热心的上海读者,也为出版人的坚持做出实际支持,书展期间销售码洋超150万元、实洋超100万元。
 
多位资深出版人谈起疫情下艰难回归的这次上海书展,都表示非常难忘。
 
越艰难越要文化引领
 
疫情之下“迎难而上”的上海书展,以平安、简约为原则,参展规模和以往相比明显缩小。中国出版集团位于最醒目的展区,集合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著名出版社的展台。
 
2022年是中华书局成立110周年,百年老社历史悠久,但现场举行的活动却十分贴近大众读者,每场都座无虚席。 “上海书展能时隔两年再次举行,确实是让我们非常珍惜,真的太不容易了。”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雪飞参加了多次上海书展,疫情之下能再次走进上海展览中心,她很是感慨。
 
贾雪飞注意到,今年书展上有个以往没有的现象,就是由于进场手续繁琐,不仅要有严格的核酸检测报告,还需提前网上预约,学生和家长读者少了很多,但青年读者和老年读者却比以往更多。“看到他们就会感觉到,上海书展对于上海市民来讲,真的就是一场文化盛宴,只要书展开,人们的热情就在。”
 
一天晚上,书展即将结束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还在中华书局展台边流连忘返。贾雪飞见状就走上前介绍新书、好书,老人对史学家樊树志的书比较感兴趣,贾雪飞自然介绍起他还没看过的《晚明大变局》。“他之前买的书已经办好快递托运,说再买拿不动了,但把《晚明大变局》几次拿起又放下,最后还是买走两本,当时我都被老人的爱书热情感染了。”
 
书展上,中华书局做了《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45》新书首发式。生活书店是三联书店的前身,1948年10月,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开启中国出版事业的新历程。这次出版的《生活书店会议记录》详尽记录了生活书店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逆流中的一个文化堡垒”艰辛创业、坚持文化抗战等诸多不凡历史。贾雪飞说,当时主持这场新书发布活动时,台下早早就坐满等待的观众,看着他们期盼的眼神,她就觉得书中讲述的那些老一辈文化人的精神,现在也非常需要。“越在艰难困苦的客观大条件下,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对人越有震撼和牵引力量。今年上海书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办,我想也是给大家传递一种精神力量,就是艰难时刻更需要文化精神引领。”
 
书展给读书人确定性
 
书展上,还有个吸引读者的展位叫“嘉年华市集区”,各种特色书店在此以集市的形式亮相。作家书店负责人、上海作家俱乐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运辉说,这次因为疫情原因,作家书店是以室外集市的形式参展。但在参展思路上做了新变化,突出作家书店的文学资源优势,在5天时间里,每天围绕《收获》《上海文学》《萌芽》《上海文化》《思南文学选刊》《上海作家》以及巴金故居等为主题进行深度呈展,各个杂志社派出一线编辑、副主编、主编和读者直接面对面,让读者了解第一流的文学期刊正在做什么,巴金故居则陈展了40多种文创产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为读者提供难得的深度交流机会。
 
“书展规模没有以前大,但我们还是想尽办法把最想传递给读者的东西提炼出来,成为书展中的一抹亮点。”刘运辉说,作家书店的集市陈展虽然每天各不相同,但有内在的逻辑和脉络,《收获》《上海文学》等纯文学杂志代表文学创作的进行时,最后一天出现的巴金故居陈展代表文学先贤的过去完成时。“文学创作的不同状态勾连在一起,想表达文学价值的永恒性,和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可以说通过这次参展,对未来作家书店布局每年上海书展会提供新启迪。”
 
“今年书展能办起来,就是出版人对读书的表达,读书人对爱书的表达。”说起疫情之下的参展,刘运辉也感触很多。他说,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对上海市民来说,阅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事情。虽然疫情让全世界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干扰日常生活,打断工作节奏,每个人都有很多困惑、焦虑甚至无望,但阅读能让人在当下重新建立一种生活节奏和审美。“书展的意义就是给读书人一种确定性,告诉大家,你去读书吧,在书本里就能找到宁静。”
 
规模小,交流更深
 
书展上,个性十足的独立书店也吸引了很多读者。上海著名的乐开书店搭了一个白色的帐篷,主理人赵艳苹说,虽然书展进场条件比其他展会严格得多,但最终进来的都是真正喜欢书的人。“这次书展上,乐开书店的一个书袋很受读者喜欢,上面印的一句话特别很能代表大家的心情,‘逛书店的我,就像一只找松露的猪到处拱拱’。”
 
赵艳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读者五天里有三天都出现在书展现场,光是乐开书店的集市就反复来了十多次。很有意思的是,他还好几次都遇到另一位同样特别喜欢乐开书店的顾客。两人从刚开始时不说话,到点点头,再到后来再次相遇后会心一笑,彼此之间交流越来越多,后来还交流起阅读感受。
 
“那位来了展位十多次的读者说,比较喜欢我们的选书和整体氛围。”赵艳苹介绍,书展尽管展位有限,但乐开还是带来很多精品,比如平时不太常见的国外好书、限量签名本、限量二手好书等,帐篷也搭得像小小的快闪书店,环境布置得比较放松,走进去人和人之间会自然产生交流的想法。“很多读者也说,以前书展规模很大,人多,站在展桌前来不及多停留,担心会堵住别人。现在人少了,反而有充裕的时间去了解新书,也有更多和出版社、书店的人交流的机会。”
 
“乐开的帐篷像有魔法,吸引很多人。”赵艳苹笑着说,“好些读者一到我们这边,自己就主动变身做起摊主,给旁边的人介绍乐开书店实体店在哪里,展位上有哪些好书。”一位7岁小男孩在妈妈的带领下,连续两天都去他们摊位看书,有些书和文创产品的位置乱掉了,小男孩还主动帮忙整理。晚上离开时,他还专门带着妈妈过来说再见。“书是自带亲和力和魔力的,也会令人变得柔软。可以说这次书展虽然规模缩小,但让书的能量发挥得更大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