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从“上海书市”到“上海书展”,红星照耀中国,新知散播全国

2022-11-18 15:41|来源:未知|作者:小雯|
从“上海书市”到“上海书展”,红星照耀中国,新知散播全国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欣 张鑫  日期:2022-11-18
 
 
上海不仅是中国近代出版中心,还是中国红色出版的发源地。从上海出发,新知散播全国,红星照耀中国。
 
「上海新书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代以来,以墨海书馆、土山湾印书馆为代表的上海新式出版机构迅速发展,成为引进现代印刷术的重要据点。加之时局动荡,江南传统出版业逐渐从苏州、南京、杭州等地向上海转移。
 
著名的老字号书店扫叶山房的主体从苏州迁往上海,1862年至1874年在上海彩衣街设分店(南号),1880年在上海棋盘街设分店(北号)。此后,以上海棋盘街北号为总店,扫叶山房一度发展为当时上海最大的书店。
 
1905年,上海书业公所和上海书业商会成立,标志着上海新书业正式成形。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出版业形成“商、中、世、大、开”(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五大代表性出版企业。1935年,仅商务、中华、世界三家出版企业的新出版物就有5762册,占到全中国出版业新出版物的62%。
 
这些机构出版发行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产品。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故事》,让很多儿童熟悉了曹冲称象、司马光打破水缸救伙伴等典故。1915年开始创编的《辞海》是我国近代规模较大的一部古今汉语语词大词典,分别于1936年、1938年完成了上下册的出版工作。
 
商务印书馆于1903年在汉口设立分馆,后来又在奉天(沈阳)、福州、开封、安庆、重庆设立分馆。高峰时期,分支馆达85家。1912年,中华书局在北京、天津、南昌、广州、杭州、南京、温州等地开设多个分局。截至1916年,在全国各地共设立40处分支馆。
 
「红色出版一步步恢复元气」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为革命需要,先后创立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长江书店四个出版发行机构,负责印刷和发行革命宣传册。
 
大革命失败后,红色出版业受到严重冲击,以中央名义在上海创办的出版发行机构几乎消失,上海书店、长江书店等相继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左翼人士也相继离开。
 
好在依然有新的生机在夹缝中、在斗争中孕育生长。
 
当时,戴望舒、冯雪峰避居松江施蛰存家中,他们每两周总有一个人去上海买书或“销货”。
 
施蛰存回忆:“雪峰一到上海,就去北四川路魏盛里的内山书店和设在海宁路及吴淞路一带的日本旧书店;望舒到上海,就去环龙路的红鸟书店买法文新书;我到上海,先去看几家英文旧书店,其次才到南京路上的中美图书公司和别发书店。”
 
所谓“销货”,就是把著译稿带到上海去找出版家。最初和施蛰存等人有合作关系的是光华书局,其次是开明书店。
 
进步知识分子的聚集与活动,推动上海红色出版业一步步恢复元气。特别是若干由地方党组织或党员个人创办的书店,如无产阶级书店、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书店、开明书店、创造社出版部、南强书局等,延续着红色刊物的印刷与发行。
 
以复社出版《西行漫记》为例,1937年,胡愈之在斯诺住处看到刚从国外寄来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样本。为了让民众了解真正的共产党,他决定将其翻译出版。
 
但此类红色书没有什么出版社敢接手。于是,胡愈之召集同仁成立复社,成员有郑振铎、许广平、张宗麟、周建人、王任叔等人,张宗麟任总经理。为了掩护,中文版书名定为《西行漫记》。
 
1938年3月,《西行漫记》第一版印了2000册,很快售空。不到一年,就印了四版。在中国香港和海外华人聚集地,更是出了无数重印本、翻印本。
 
不少进步青年看到这本书,十分向往延安的自由、民主。当时,23岁的华君武在上海的银行里工作,也曾听到诬蔑共产党的谣言,看了《西行漫记》才恍然大悟。他感叹:“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延安的一切令我神往。”1938年夏,华君武瞒着母亲,只身投奔延安。
 
「沪上出版现代化大众化」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顺利对出版、印刷、发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搭建起遍布全国的图书发行网络。与之相伴,期刊图书出版数显著上涨,内容和质量明显提升,图书出版事业迎来新气象。
 
1950年5月,婚姻法颁布后,华东人民出版社编写《〈婚姻法〉图解通俗本》,约请上海美术界张乐平、赵宏本、特伟等30位画家配图。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在全国发行1800余万册。
 
在1958年的“五四”青年节书市上,郭沫若、叶圣陶、老舍、杨沫、臧克家等作家、诗人与广大读者见面。臧克家感慨万分地说:“在扫盲运动中,在群众的学习运动中,一般劳动人民的眼睛睁开了,智慧提高了。他们不但是书籍的读者,有的还成了书籍的著作者……这样一些新的作者,这样一些新的书,教育着人民,也鼓舞着人民。”
 
1979年,上海新华书店等在上海工人文化宫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图书展览会”。一名参加书展的工人回忆:“1979年的书展上,作家和读者们都兴高采烈。许多人为了抢购图书,彻夜排队等在大门口。展览会的第一天就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那时人们真是欢欣鼓舞。”
 
同年,上海科技书店尝试举办了一次图书夜市。在4天的时间里,共接待读者1.2万人次,销售图书5万余册、4万多元。
 
在这两次尝试的基础上,上海书市于1981年顺利举办。此后,除了不定期举办的上海书市外,1986年又产生了一年一度的文汇书展,1987年成立沪版图书订货会。最终,涓涓细流在21世纪初汇聚成为“上海书展”这一城市文化盛事。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