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从叶辛练就两副“眼光”说起

2019-08-17 15:08|来源:东方网|作者:王洪|
 
       “知青岁月让我拥有了两副眼光,一个是城市人看农村的视角,一个是农村人看城市的视角。”叶辛说,在他创作过程中,这两副眼光可以随不同的人物角色来切换,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反差。8月15日《叶辛文学回忆录》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行。该书收录了叶辛关于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
 
       叶辛1969年去贵州插队,在乡间呆了十年。一个人宝贵的青春年华,尤其是一个年方19岁的学生,从东海之滨的大都市,踏上从来没到过的偏远闭塞原始山寨,开始十一个寒暑秋冬的插队落户。不说饮食、起居作息到生活习惯的改变,就是颠簸的山路、日起日落的农村劳动,插秧拔秧挑粪犁田,漫长岁月的变迁,每晚油灯下的写作、两地的初恋,继而教书投稿踏上文学路,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这段青年时代的峥嵘岁月,刻骨铭心镌刻在他心目中,始终梦萦魂牵他不解的情愫里,打上深刻的烙印痕迹,叶辛之前创作的《叶辛的贵州》、《华都》,包括今年书展推出的《叶辛文学回忆录》《五姐妹》,都是记录作者和贵州山水紧密相连,在“第二故乡”难忘珍贵的历史回忆,以及回到上海后眼光转换的作品。
 
       叶辛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当年去贵州插队,他比其他知青多带了两大箱书,从上海到贵州乡下,巨大的文化反差和物质匮乏,让叶辛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而他选择了用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白天做农活,晚上在煤油灯下坚持写作,这段插队经历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继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后,叶辛便笔耕不辍,40年来出版了140多部作品,至今仍受到读者欢迎。他的整个人生,几乎全在文学回忆录中流泻和书写。当然,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经历,最重要的是反映整个时代的变化,作者对这个生活巨变的生动记录和文学反思。《叶辛文学回忆录》就像是一部录影机,镜头之处是一个个时代的记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叶辛文学回忆录》中带有价值观的回忆。这种心得体会和对时代的理性判断,为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范本,也为未来留下最真实的证据。
 
       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都和他个人的经历、熏陶教育和历练紧密相联。《叶辛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最好的记实文集。只有历经那段历史,而又深刻观察、长期积累、细腻用心描绘提炼的人,才能高高的站在文学的巅峰。就象作者曾经在《遥念山乡》一文中写的“那年头清贫的生活逼得你只能以繁重的劳作去打发光阴,穷得一文不名且又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马上改变那种状况,人变的一无所欲,一无所惑。闲暇下来,生命需要延续,日子需要打发,于是一小点动静也会引起我的强烈兴趣”。正是在那样的心境下,叶辛积累起生活的细微末节、各种纷繁复杂、形形色色,情趣和色彩,从贵州的自然气候、地理位置,到当地吃、穿、住、行、用和各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方方面面,全部流淌在他的笔下,那些个砂锅寨的清贫日子、30里路才能到县城去看病,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到小学校去教书任教,和寨子里的孩子打成一片;在村寨里学到的阉鸡、磨豆腐、种洋芋、搭草庵、推鸡公车、盖砖瓦房,还要在那个特殊年代萌生的初恋,爱情的长跑在书信伴随7年后结出果实,及由此激发出来的创作热情,细致入微的展示在读者面前。以及回到上海,创作十多部独具特色的城市题材作品,无不深深的打动读者,作者真情实感的表露、对过往记忆的回望,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每一个读者读后都会受感动、有痛楚、有热泪、有思考。
 
       即便叶辛今天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享有盛名的大家,我们在日常和他的接触和基层文化活动中,他朴实的本色、对生活流露出来的热情,对文学的追求和孜孜不倦,无时不刻都证明叶辛具有自己独特的两副“眼光”,背后折射的是一名忠于时代、贴近生活、客观观察、深刻反省,用作品讴歌时代和发展的一位作家责任和使命所然。
 
       当代中国文坛,需要更多这样的作家。

  • 分享到: